
飛地 3 週年:通往世界的路徑
𝟎𝟒/𝟏𝟏~𝟎𝟓/𝟏𝟎|𝟒 場電影放映 ╳ 𝟔 場文化沙龍
❝ 離開了街頭、告別了革命,
發現生活才是無可迴避的戰役。❞
➀ 聚焦台灣:《狂飆一夢》電影放映暨映後座談——導演廖建華 ╳ 與談黃曦
-𝟢𝟦/𝟣𝟣(ꜰʀɪ.)𝟣𝟫𝟢𝟢 – 𝟤𝟣𝟢𝟢|台灣|2020|彩色|93min
2019 南方影展・人權關懷獎
2019 香港國際紀錄片節・華語紀錄片競賽入圍
台灣|2020|彩色|93min
導演|廖建華
製片|賴珍琳
主演|曾心儀、康惟壤
【電影本事】
七〇年代,民主的浪潮奮力湧起,海外黑名單陸續闖關回台,都是對基層黨工意義重大的事件。1989年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而自焚,在他的喪禮上,黨外運動草根工作者詹益樺,也跟隨其腳步自焚身亡。
對許多狂熱投入反對運動的基層人士來說,這層層事件的堆疊,讓他們的反抗意志更趨強烈。他們犧牲了工作、家庭與生活,只為一股腦地追尋所謂的理想。如同電影中主要紀錄的兩位主角:外省第二代女作家曾心儀、人稱「康仔」的康惟壤。時至今日,步入中老年階段,以當下的日常瑣事與生活形貌,對照著台灣或他們,在八〇至九〇,那些政治碰撞、經濟榮景而風起雲湧的「狂飆年代」,都在影像和影像的隙縫之間,流瀉出蒼涼的情懷亦或釋然的情感。
台灣近四十年來民主化的歷程,不只有舞台上的菁英,更多時候是由基層運動者的熱血而撐起來的。在《狂飆一夢》中,希望透過影像的敘事重整,試圖理解反抗者們的初衷,以及他們宛如宿命般被束縛的自身狀態。「一夢」暗喻世事無常變化,所有的成敗枯榮、執著心念,到頭來都像夢一場。雖說勇敢追夢,但也不得不承認,夢在多數時候,既難實現,又無從把握。
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(自序)/廖建華
如果為更美好的社會奮鬥是大愛,過好個人生活是小愛,那麼,在大愛和小愛之間,要如何拿捏、抉擇?
回顧一段關於追求民主自由、公平正義的歷史事件,可能做法是列出線性的時間與地點,不同階段的前因後果,像是三幕劇一般,重要角色逐一登場,領導者之間有怎樣不同的看法與拉扯,最後歷史會往前推進,成為得來不易的現今,而我們也常被這樣提醒。在這過程中,我常有一種錯誤的意會──追求理想社會的路上,總是會充滿悲憤的情懷──前人如此前仆後繼地犧牲奉獻,有幸承接前人成果與意志的我們,有責任要讓這個社會更好。
於是起身,一股腦的思考與行動,即使自己只是社會上的一小螺絲釘,不是那些能站上台的、出現在螢光幕上的領導者們,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,不求名利,為了台上台下,跨越時代的共同理念,持續的貢獻一份心力、勞力。
在一場抗爭當中,號角響起,參與在人群中的我們,有那麼一個選項,就是跟著往前衝,但沒人能保證我們不會受傷,不只是身體上的,還有心靈上的。當然,沒有人需要對誰負責,那都是自己的選擇,只是很可能當時的我們並不知道,選擇以外,自己還要夠強大,才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深夜,發現一路的衝撞、自己所選擇的衝撞,除了厭世和虛無,早已燃燒殆盡,無力也已無感,甚至還會強烈感受到自己付出的一切,被成為某種成果的收割或代言。
我想傳達的,並不是個人投身社會抗爭,如果沒有進入權力、成為權力,便是無意義甚至失敗。但矛盾之處便在這裡:社會的確需要平凡的我們投身改變,但投身的同時,我們卻又有極大的可能在身心靈上受傷。這是在歷史、媒體上,甚至抗爭當下難以被看見的荒謬、衝突。
【導演簡介】
廖建華,獨立影像工作者,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工所。研究所時期開始嘗試影像拍攝,2015 年完成紀錄片《末代叛亂犯》,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、台北電影獎紀錄片競賽、韓國 DMZ 紀錄片影展。創辦影像工作室,持續投入影像拍攝領域之中。《狂飆一夢》為最新紀錄長片作品。
【與談人簡介】
黃曦,寫作者/影評人/編輯。1998 年生,屏東人。現為釀電影編輯、飛地書店企劃總監,修讀電影、文學與哲學,寫有評論、散文等,文章散見於紙本/線上媒體。擁有三位忠實讀者,先生、媽媽,還有在天上的爸爸。
𓄲𓄲𓄲 𓄲𓄲𓄲 𓄲𓄲𓄲
【報名方式】
❏ 全場次簡介請見官網「飛地沙龍」
❏ 收費方式:單場新台幣 250 元
❏ 報名方式:匯款後請填寫表單以預留座位(匯款後再填表單!)
❏ 活動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FMWVEhwY7GxGhcp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