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人看香港,曾經像一面鏡子。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,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。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會經如此靠近,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、無依的精神家園上,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。這些日常(與非日常)的經驗點滴,透過各自寫實(或不寫實)的方式,被記錄在七〇/八〇/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。
尤其,比起台灣,香港人在逼仄中綻放出俐落的自信,與混搭東西洋時尚的嗅覺,更被留在膠卷上。
後來,台灣人看香港,變成一片葉子。那茂綠、舒展的葉片與粗韌脈管,被歷史的風帶往新方向。我們看見港人的適應力,也看著香港文化產業經歷了內外驅力的相融、折衝、質變,試圖紮根,或重新尋找水源。身為某程度的難兄難弟,這些波折我們也都有;只是比起過去共享的徬徨,未來際遇的差異,是否只會越來越遠?
也是此刻,我們意識到有好幾代觀眾,共同地在珍惜、緬懷、耽溺於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/電影人。它們既是台灣觀眾共同、庶常的生命記憶,也是我們想像彼方斯人與生活的依據。
而如今,台灣人看香港,像看一面旗子。上頭寫著不忘過去、也毋忘自己。《釀電影》能做的,就是從我們的小小角落出發,幫助我們共同的「記得」再多一點點。畢竟,那些曾經望著同一片發著光的幻象一起哭、一起笑的時刻,都是千真萬確。
__________
釀電影 VOL.16《香港幻象》新刊講座
主講人|釀電影主編 張硯拓、釀電影編輯 黃曦
時間|08/16(五)19:00 – 20:30
地點|飛地書店(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 170-2 號)
報名請至|https://forms.gle/DDEsonnhbY99sgke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