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在運動裡,變成什麼樣的人,只有自己知道。」
「社會運動這個詞,我覺得要留給激情。」
在飛地與梁莉姿對談,對許恩恩而言是具有非凡意義的。飛地開幕的那一年,《日常運動》出版,許恩恩買了架上一本簽名書。讀完後她備感驚訝——反送中運動還未久遠,一部描繪運動(者)複雜性的文學小說,已然如此成熟地被寫了出來。
那麼,多年以前,在台灣反服貿運動的前後,明明有大量的人深刻地投入其中,且造成了不小的影響,卻怎麼還沒有看到,像《日常運動》這樣的小說呢?
在此之前,許恩恩已隱約地想要嘗試寫小說,在她還半隻腳踩在運動場域裡,也寫了台灣社會運動的學術論文、相關社論政論的時候;可受到了香港作者的影響,她才多了一份底氣,覺得可以寫所謂的「太陽花」了。
只是,實際進入小說寫作的世界,《變成的人》更多的是書寫一種特殊的年輕狀態,是投身於集體波濤並承感力道的人,是大學異議性社團,是運動者過去與未來或有的生活經歷,是某些被符號化的政治,某些永恆的不知道,某些「我們」。
本次沙龍,《日常運動》作者梁莉姿與《變成的人》作者許恩恩,將討論在運動現場的冰山一端,那些波瀾泛開的人與事,是如何(被)描摹?二人的小說在場域與空間的分配上皆別具意義,小說的結構、分輯與分章間,書寫材質的分配與設計是怎樣的?還有小說對「語言」的看法?或甚看似火紅的運動,到底要用孰溫孰涼的角度去描摹?對恩恩來說,為什麼採取那麼冷的文字去寫?
𓃈
主講人|許恩恩(《變成的人》作者)
與談人|梁莉姿(《日常運動》作者,另著有《樹的憂鬱》。)
時間|07/31(三)19:00 – 20:30
地點|飛地書店(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 170-2 號)
報名|https://forms.gle/ft99uff3G6Bvn2nT6